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做好“三农”工作作出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 ...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看2025年中国经济 ...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建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乡村振兴需释放“三要素”活力

时间:2018-07-27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学习时报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十二条意见”,而在今年“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战略”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充分释放“钱地人”三要素活力,需要有效破除城乡制度化藩篱,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融合式发展。

  解决“钱”哪里来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需要真金白银的硬投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首先,公共财政要持续给力,不断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其次,农村金融要回归本源,要为乡村振兴提供多元性的金融服务,将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要进一步创新政策体制机制,将土地增值收益这块“蛋糕”切出更大的部分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不能是文件上的“优先”、口头上的“重视”,要贯穿于乡村振兴政策制定的全过程,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放到乡村地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支持,将真金白银投向乡村,不断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有序参与乡村振兴。

  解决“地”怎么改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需要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强化制度性供给。激活乡村沉睡的资产、盘活乡村闲置的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乡村沉睡的资产与资源如果任其闲置下去,就是一个巨大的浪费,如果有效利用起来,就是一笔看得见的财富。基于此,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在乡村土地制度与宅基地政策改革过程中,要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具体形式,要鼓励不同地区结合发展乡村旅游、新产业新业态以及返乡创新创业等状况先行先试,在实践中探索激活乡村沉睡资产、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方式方法。解决乡村振兴“地”的问题,关键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土地要素城乡平等交换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对土地、宅基地的权益,防止出现伤害农民利益行为的发生,把土地制度改革“红利”分给乡村。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大胆创新制度供给,通过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乡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解决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实施乡村振兴这个大战略,使乡村成为一片“双创”的热土,吸引大量进城务工农民及管理型、科技型人员“回流”农村,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生力军。然而,由于目前我国一些乡村地区人口呈持续外流态势,乡村振兴进程中依旧面临着严重的缺“人”困境。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注重财政与金融的“硬件”投入,更要重视素质与智力的“软件”建设,要将乡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纳入到乡村治理新体系建设范围中。有效破解乡村振兴战略中“人”的问题,关键是使智力通道畅通到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教育,提高乡村多层次教育水平,不断培育懂农业、爱农村、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各界积极有序投身乡村振兴建设进程。为解决乡村振兴中“人”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举措,发挥科技人才、工匠能人的支撑引领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需要全社会各层次人才的广泛参与,通过构建高效、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支持专家学者、成功企业家、医生教师、党政干部以及技能人才等投身现代化农业农村建设,成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性力量。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