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擘画了农村发展的美好未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则为乡村振兴战略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再美好的图景也要有人绘就,再完备的路线也要有人实践。任何发展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乡村发展亦是如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伟大目标,必须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农民终身教育加快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作为重要基础,大力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战略需求的乡村各类人才。
人才状况不佳是制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瓶颈”
当前,农业农村引才难、育才难、留才难,人才存量现状不佳成为农村通病,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短板。
乡村本土人才流失。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长期不敌一个月打工收入的情况下,农村人才大量向城市和优势产业转移,农村成为城市的人才输出地,而农村发展所需的人才却不能得到有效补充。发达城市挖落后城市人才,县城挖乡镇人才,乡镇挖村级人才。东南沿海某省的一个乡镇,改革开放以来考入大学、中专的800多名学生,无一返乡工作。高中毕业返乡者,97%左右外出打工、经商。留在农村的,要么成为乡镇干部,要么以非农为生。而且,越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乡村,人才流失越严重。
在村人员素质不高。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选择背井离乡到城市工作和生活,导致农村劳动力持续减少、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诸多乡村沦为只有老人和儿童留守的“空心村”。目前,我国离乡农民约2.8亿人,大多数为青壮年。现有农村留守老、幼、妇约1.6亿人,农村务农劳动力数量大幅减少。近些年来,农村中大学教育程度和高中教育程度人口数量有了明显上升,但这些人绝大部分离开农村,农村成人受教育程度实际上并没有明显上升。“兼业化、老龄化、低文化”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留守在家的基本上都是妇女和老人,大多安于现状,看家守业,无心也缺乏能力钻研发家致富的发展项目。
乡村教育发展滞后。据统计,全国近几年已有超过700万名返乡人员投身农村建设。在引来人才的同时,怎么样留住人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需要在社会保障、文化服务等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子女教育保障上,为各类人才解决后顾之忧。但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一些乡村学校教学设备落后,优秀教师短缺,教学质量不高,使原本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不安心,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有顾虑。
继续教育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继续教育是社会每一位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自我发展需要而持续进行的学习过程,是人才培养、知识更新的重要路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蕴含着深刻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强调了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价值,为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也对终身继续教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提出了同步升级的迫切要求。继续教育必须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上担负起重要的使命。
担负起培养乡村各业人才的使命。有效引导广大村民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和学习观,培养、造就大批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乡村发展建设带头人和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也要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重塑传统农民的素质结构。
担负起实用技术教育推广的使命。要为未成年人提供初中后或高中后的职业学历教育,也要为成年人提供各种非学历的短期职业培训,提升实用技术学习能力、协同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应用能力,架起农业科技通往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提升农业科技贡献力。
担负起促进乡村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使命。促进社会有关各界的资源共享与责任共担,促进农村人才培养供给侧和农村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农村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开创产教融合、村企合作的新局面。
担负起开创乡村社会发展新风尚的使命。弘扬农耕文明和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村民高尚道德情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发展各方面,增强村民法律意识,推进移风易俗,培养良好家风、乡风、民风,提升农民立足乡村发展的自信心、自豪感,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和内在凝聚力。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