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看总书记关心的民生要事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 ...
李强:扎实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 ...
刘国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大面积 ...
李强: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 ...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 ...
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各地发展 > 村镇信息

村镇创客重返乡村

时间:2018-04-03 人阅读 评论
来源:四川日报

  花园6号的玻璃房冬暖夏凉,晚上还可以看星空。

  村民将新鲜的竹笋擦净。

  天成在竹林挖雷竹笋。

  咖啡豆。 本报记者李婷摄

  水月民宿的特色树屋。

  伍木金给顾客做咖啡。叶斌摄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阳春三月,百花盛开。蒲江明月村、德阳高槐村等地,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往踏青,享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田园风光。

  在美景之中,更有一批土生土长的“创客”青年。他们尊重农耕文化,投身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等项目,用自己的创意、汗水和青春,给乡村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报记者李婷文莎

  德阳高槐村:

  油菜花前,13家咖啡店飘香

  位于德阳东郊的高槐村,距市中心7.5公里,却开起13家咖啡店。租赁、入股、自建等经营模式,凝聚着﹃咖啡创客﹄们对生活和梦想的理解。

  压实咖啡粉、热水过滤、搅拌奶泡、拉花、装盘呈客。3月25日上午11点,德阳高槐村二组的“80后”伍木金,在自己的咖啡店“花园6号”,熟练地做了4杯热气腾腾的意式拉花咖啡招待客人。5年前,伍木金还是镇上的一位超市店员,如今已是这家店的老板。这家店原本是伍木金的住所,2013年,她与三位成都闺蜜一起创办,并把平房改造成了三层小洋房。

  无独有偶,高槐村长大的米增学也选择回家创业开咖啡馆,起名“离尘别院”。小院有些“傲娇”,每天人数再多,为了保证服务质量,只定量接待200人。2005年西安交大毕业的他,在湖南工作10年,常年跟着工程项目奔波在全国各地。2015年,他听说有位外地人来高槐村修了一间乡村咖啡馆,比较受欢迎,被勾起回家开咖啡店的念头。

  “城里咖啡精致,乡村咖啡环境好。”米增学对乡村咖啡店的定位格外明确,力图做出自己的个性。一方面他为咖啡店增加了大量的户外空间,让喝咖啡的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另一方面,考虑到靠咖啡盈利单一且有限,于是他结合当地的山猪肉、生态土鸡蛋、柑橘等农特产,用刚需的餐饮突破了盈利局限。

  目前,高槐村的13家咖啡店各具特色,涉及租赁、入股、自建等多种经营模式,有的主打开放式户外休闲,有的主打小清新闺蜜聚会,有的把咖啡与阅读结合,进行图书漂流等,这些都凝聚着“咖啡创客”们自己对生活和梦想的理解。

  2008年地震后灾区重建,高槐村开了第一家“不远咖啡”,几年后越来越多的“咖啡创客”涌现。高槐村村党支部书记何春芝认为,“咖啡村”的形成,起初是外边人来村里开咖啡店,随着客源从老板最初的“三五好友”,扩大到整个德阳,让“咖啡店”变成“咖啡产业”,最后才形成拥有13家咖啡店的“咖啡村”。而在这城市文化与农业文明深入融合的过程中,一批回乡创业的青年,重新在家“扎根发芽”。

  都江堰水月社区:

  依托民宿﹃掘金﹄,把风景变成产业

  一个普通的农村社区,何以成为都市人心中的﹃远方﹄?都江堰柳街镇水月社区﹃创客﹄通过把农村院落改造成民宿,使其重焕生机,还带富一方村民。

  记者走在柳街镇的田垄上,一株株高可没人的油菜花正值花期,满目金黄。距离花田不到2公里的水月社区王家院子内,刘巧红正忙着给客人办理住宿手续。“油菜花开了,预定民宿的游客特别多,这几天,我们4间树屋和28间民宿全部住满了。”她乐呵呵地说道。

  今年36岁的刘巧红,是水月社区最早经营民宿的农户,也是水月民宿的主理人。2015年,通过院落整治,水月社区房屋院落变整洁了。但如何让老百姓的荷包鼓起来?“我们这里,植被茂密,空房子多,又靠近成青旅游通道,很适合发展民宿。”刘巧红丈夫周仕强的提议,得到水月社区管理部门的认可。

  起初,发动农户做民宿很困难,水月社区开了10多次坝坝会,老百姓都不认可。部分村民说:“我家里还要住人,哪有多余的房子?”还有一些村民质疑说,“城里人哪会来村里住?”这时,周仕强夫妇主动打起头阵。

  刘巧红说:“我们拿出20多万元积蓄,将王家院子的几间闲置老房改造成民宿,但配套设施不完善,很难招徕回头客,差点就要关门了。”夫妻商量,把自家的一套400多平方米的楼房卖掉,“全部投资到游客中心和配套设施的建设中。”

  在周仕强夫妇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也跟着行动起来。刘巧红说,水月民宿的特色——树屋,就是村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当时有村民说笑:“咱们院子里这么多大树,如果有建在树上的民宿,我就愿意来住。”没想到大家都觉得可行。

  如何才能吸引游客?水月民宿采取的方式是拥抱互联网。刘巧红说:“我们跟携程、途家网都有合作,还跟成都本地的微信公众号有合作,推广效果比较明显。”为了实现民宿品牌化,水月社区专门成立水月民宿旅游协会。3年来,在王家院子里,有18户人家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后,直接交给水月民宿旅游协会统一管理,当起“跷脚老板”,每月都能拿到分红,也不耽误在外务工。刘巧红算过:“现在,每间民宿每月可以分成1500元左右,如果一个农户有3间民宿委托我们管理,那么他足不出户,月收入也将近5000元。”

  悄然变身的水月社区,还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如今的水月社区依托民宿,陆续打造出“猪圈”咖啡、水月渔村、特色农家乐、草莓采摘基地等业态,把风景变成产业。

  蒲江明月村:

  拓宽春笋销路,留住幽幽竹林

  明月村远离都市的喧嚣,雷竹林曾经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受到其他经济作物冲击,竹林逐年减少。今年,﹃创客﹄天成发动全村村民,参与到销售竹笋的行动中来。

  3月24日,记者在成都蒲江甘溪镇明月村看到,一辆辆满载新鲜雷竹笋的红色电动三轮车,不停地往返于竹林和村口仓库。村民们细心地挑选出鲜嫩、个头大的雷竹笋,将泥土擦拭干净,再分装、打包。

  在一群忙碌的身影里,“80后”小伙天成显得特别干练。2012年,做销售工作的他辞职回到明月村,成为一名乡村“创客”。

  为了改变老一辈人的种植观,探索一条绿色生态的农业发展之路,天成率先在自家的15亩地里,依靠人工除草、农家肥等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丑柑、茶树、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我家树上结的丑柑,没打农药,一个字:甜!”天成说,这些有机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上,非常抢手,很快就售卖一空。

  做一个懂科学、懂技术的农民,是天成一直努力的方向。自2015年6月,他多次在北京、成都等地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和学习,并且取得农业职业经理人证书。后来,除了家里的地,他还承包了15亩地,成立明月天成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和推广生态种植。

  今年1月,天成将目光锁定在明月村青翠的雷竹林上。让他感到惋惜的是,“雷竹笋的产期非常短,集中在每年3-4月,高峰期每天产量在1.5万斤,很难卖得起价。不少笋农将雷竹林开辟为经济林,竹林逐年减少。要想留住这片幽幽竹林,首先要帮笋农找到销路。”

  天成和明月村乡村研究社社长陈奇想到将雷竹笋与新媒体销售相结合的方式,将雷竹笋推上众筹平台,希望通过网友善意的购买解决笋农的销售难题。为此,常年居住在明月村的作家、艺术家、摄影师和陶艺师等,一起精心拍摄了一段3分钟的宣传视频,引发众多网友关注。短短10天,项目一共得到1420人支持,众筹到170061元,超过预期。

  陈奇、天成等人还发起春笋艺术月,在村里办春笋宴,邀请各地客商和游客前来品尝。天成透露,解决了这季笋子的销量问题,下半年村子里将会建笋子加工作坊,进行笋子初级加工,进一步缓解售卖压力,也可以提高笋子的附加值。

  专家建言

  返乡创业不能离开文化根脉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2月最新公布数据,2017年末,全国城镇常住人口8134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52%。而单就四川来看,2018年四川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51.7%。

  “城镇化率超过50%,就可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认为,随着近年来城市环境、交通、人口、就业等矛盾日益凸显,乡村的生态环境优势、农耕文明的魅力与乡村传统文化和景观的价值重新被重视,并逐渐形成市场需求,进而催生了重返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

  这一观点也得到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克俊的认可,张克俊说,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重视,有不少政策利好与支持,将来在中国会涌现越来越多的返乡“创客”。在回乡创业的过程中,这些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的年轻人,能更灵活、更长久地把城市文明带入乡村。

  “这些返乡‘创客’恰恰是乡村振兴中最需要的中流砥柱。”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会长李梅说,外来的艺术家、商人来乡村投资创业,缺乏乡村本地人的浓厚归属感,创业的持续性难以保证,就算是在当地获得了市场和资金上的回报,能与当地老百姓分享的“红利”也比较有限,难以真正地让当地老百姓富起来。而返乡“创客”如果成功了,也会增加当地更多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乡村,再造乡村,才能让乡村振兴。

  但专家们都提醒,返乡创业并不是意味着还原乡村“原汁原味”的风貌,也不是照搬“城市文化”,而是结合当地民风民俗因地制宜。“乡村不可能离开了自己的‘文化根脉’去完全发展第三产业,创客发展第三产业的最后落脚点,也应当是带动当地第一、第二产业的现代化。”李梅举例,比如咖啡产业单一收入有限,就应该结合当地餐饮把生态农业带动起来,才是乡村创业的良性循环。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