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驶出阿岱高速,沿着化隆回族自治县黄河段向东10多公里后,车转向洼家滩北靠的大山顶峰。11月21日,记者前往今年整体脱贫的化隆县德恒隆乡西后加村。
“以前都是土路,一下雨或雪,再好的越野车都爬不上去了,山顶的村子基本‘与世隔绝’。这两年实施精准扶贫,才铺成了沙石路。我们扶贫的村子翻过这座大山才能到。”省信息地理信息中心干部张志忠边行边介绍西后加村的基本情况。
山高坡陡,弯道盘绕,越野车吼叫着沿路而上。冬季的寒风吹拂着荒野的枯草。即将绕晕时,大山背后的村庄呈现在眼前。“那边山沟的村庄就是西后加村。”眼前的一切让记者感受到了什么叫“山大沟深”。
西后加村,是一个纯藏族村,位于化隆县西南卡力岗山区,北接石乃亥村,东接佳加村,南接哇加村,西与尖扎县交界,距离化隆县约50多公里。由于在群山之间,交通不便,自然条件恶劣,如“世外桃源”般与世隔绝,2014全村年人均收只有2816元。
2015年10月,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先后选派了4名机关干部前往西后加村开展扶贫工作。全村122户470人,经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137人。经过两年的倾心帮扶,西后加村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今年年底,西后加村一举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进入西后加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新修的太阳能路灯和独具藏族特色的围墙旁边,妇女和孩子们正在拿着扫帚清扫村里的硬化路。
“多亏驻村工作队,全村的面貌才能焕然一新。我才能从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搬进水电齐全的新房。” 夏吾夏旦的母亲高兴地说,如今,再也不用冒着严寒,去几公里外的山沟里挑水了,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真是方便极了!
贫困户夏吾夏旦,是今年进行危房改造的贫困户之一。今年28岁的他,和老母亲生活在一起。三年前,由于外出打工的一次意外,夏吾夏旦的大脑遭受了严重损伤,无法正常劳动生活,家里的生活只能靠50多岁老母亲外出打工维持。
“以前,从来没想过能把房子修一修,多亏驻村工作队的帮助,自己不用掏一分钱,就住上新房。如今的房子,既漂亮又暖和,住进去很舒服!”夏吾夏旦的老母亲边说边用袖子拭了拭眼角的泪水。
两年多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多方协调下,先后为村里争取到高原美丽乡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让27户贫困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安全住房,新建、改建农户大门,修建庄廓砖墙,为全村的百姓农户通上了自来水……
为了确保贫困户脱真贫,真脱贫,驻村工作队经过实地调研,科学研判,最终把肉羊养殖作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经驻村工作队与贫困户、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决定,将本村的产业扶持项目确定为发展养羊育肥项目,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为了确保这一项目早日落地,他们多次往返县乡村间,争取养羊育肥项目;成立了仁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建起了4栋面积为1200平方米的畜棚,并购进了500只肉羊开始养殖。合作社将扶贫产业资金入股合作社,让村民按照配股分红的方式每年进行分红。
“做梦都想不到会有这么好的事,一分钱不出还能拿分红。”卓玛才旦开心地说,他对未来的幸福生活充满了期待。
卓玛才旦,是西后加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40多岁的他,和年迈的母亲,还有一级残疾的妹妹及一个外甥住在一起。只能靠政府救济和外出打工赚得微薄收入来维持生活,日子过得异常艰辛。
为此,西后加村“第一书记”刘军多方协调,雇他在村里的合作社里干活,除了每年2万元的工资外,还管他的吃住,给他送衣服、鞋子。仁杰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宫保杰介绍,合作社里现在雇了3个贫困户,每月发放工资,还享受分红。
西后加村小学新建的教室里,老师正在给十几个孩子上课。“刚来村里时,村里的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汉语,交流起来很困难。”驻村工作队队员霍永宁告诉记者,为了让村子能够完全摆脱贫困,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商量,着重抓起了村里的教育。
村委会主任公保杰介绍,全村高中以上的学生普遍存在上学困难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2017年9月,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先后为15名贫困高中学生发放了共计4.1万元的助学金,在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爱心帮扶下,贫困村里也走出了第一位研究生。
培养智慧教育是根本,教育就是拔穷根,再穷不能穷教育。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下,村里先后开办了寒暑假期辅导班,资助村民前往外州县参观学习易地搬迁、种植养殖、技能培训、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理念。
刘军介绍,村里的仁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中,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投入了3.8万元用于开展勘测定界工作,用先进的测绘技术助力西后加村脱贫建设工作。
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文化体育广场设施齐全,村道两旁太阳能路灯交相辉映,贫困户的土坯房也焕然一新,家家户户都通了自来水……据统计,今年西后加村年人均收入达到8127.65元,其中贫困户达到了6700元,全村在省信息地理信息中心的精准帮扶下提前一年实现脱贫,正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阳光路。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