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嘎嘎嘎嘎……
夕阳西下,红铜色的光照在砖窑上,映射出一片暖意。
一千三百只鹅,三两一行排成整齐的队伍摇摆着走回了圈舍中。这些鹅大多已经有四五斤的样子,有的通身雪白,有的从颈后到背上披着一溜黑羽毛,像极了一蓑斗笠。
原文良站在圈舍旁,幸福地看着这群鹅,就像看到丰收的庄稼一样,眼中充满了期望和疼爱。
三万元的帮扶和无限希望
原文良是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的一位农民,他养鹅可能在当地也算是头一个。
汾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落后,县里缺乏像样的工业企业,土地贫瘠,农民增收困难。而像原文良这样的创业人,也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比如资金紧张。
“缺启动资金,确实是农民做项目最大的困难。我算是不错的,有太行村镇银行帮忙,资金压力小了不少。”原文良说道。
“贷款年利率只有4.35%,按月付息,到期还本。从申请到放款,只要短短的三天,而且是业务员驻点办公,不用农民往返县城奔波。”正在为原文良做贷后帮扶的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工作人员陈林丹讲到。
原文良的起步并不顺,“幼鹅在去年年底运回汾西的途中遇到了大堵车,过半的个体受冻着凉,回来不久后就死掉了。没有办法,都把它们挖坑埋了。”说起这些原文良有些伤感。
“明年还希望咱们多合作,多贷给我点,时间也长点,这样最好。”原文良说道。
“嗯嗯,只要您符合条件,帮扶贫困、支持农贷本来就是我们的任务。你们发展大了,咱们是双赢。”陈林丹回答说。
战略定位:做“本土化草根银行”
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是2010年5月正式挂牌开业的,注册资本金300万元。而300万元的注册资本金和不足20个人的员工,算的上是最小的银行机构了。
汾西县登记人口14万,但常住人口不足10万,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县里存款总规模不足25亿元,群众和企业的贷款需求度低,金融环境恶劣。
从2010年到2014年初,汾河村镇银行始终处于缓步发展中,但从起步开始,他们就始终坚持“支农支小、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服务微小客户,立足草根群体,做“本土化草根银行”的战略定位从未发生过动摇。2014年初,司宇栋就任汾河村镇银行的董事长,他进一步确定“一年更名、两年增资扩股、三年盈利分红”的未来三年发展规划。
2014年,晋城银行发起设立的村镇银行达到7家,为了更好地统一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凝聚力,晋城银行将发起行设立的所有村镇银行统一命名为“太行村镇银行”。由此,汾河村镇银行正式更名为“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与其它6家村镇银行形成了品牌合力,在品牌文化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改变。
普惠金融就是让每一个用户都受益
在2015年,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的存款余额实现了翻番。“这一年,我们的存款额达到了8000万元,这样的成绩得益于我们持续不断的惠民措施,是百姓对我们实行普惠金融的认可和支持。”司宇栋说。
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发行的“太行卡”实行包括免收ATM异地跨行取款手续费等在内的10项免费服务。村镇银行每年举办惠民电影节,在县里的广场为广大群众放映怀旧影片,还为镇里的贫困学生捐款、赞助举办象棋比赛等等。
正是与百姓的这种联系,换来了百姓对太行村镇银行的信赖。2015年、2016年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连续实现每年增加存款4000万元。截至2017年一季度,该行存款户数为31894户,存款余额1.2亿,户均0.38万元,真正在存款上和贷款上同步实现了“小额分散”。
“1143”惠农贷 能贷不能贷流程说了算
除了坚持做“本土化草根银行”的战略定位外,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还坚持“支农、支小”的市场定位,坚持“小额、分散”的信贷原则。
2016年,面对经济新常态和“三农”贷款难、担保难的实际情况,该行推出了“1143”惠民工程,即在一个乡镇选择一千户优质农户为支持对象,其中40%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信贷额度为3万元。
该行将这一产品命名为“惠农贷”,贷款期限最长两年,利率在现有基础上下浮4个百分点,担保方式以兄弟姐妹为主,根据客户还款来源和贷款用途,可采取按月等额本息等多种方式还款。
贴近乡土特色的审查方式,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使得这样的贷款产品真正起到了惠民、扶农、帮困的作用。
截至2017年3月底,该行共发放3万元以下的小额“惠农贷”1617万元,其中最小的一笔为5000元,惠及农户566户。
截至2017年一季度,该行累计发放贷款3194笔,累计放款金额2.5亿元,平均每笔7.94万元,不良率仅为0.33%。
商业可持续是金融扶贫的基础和根本
7年来,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以发起行晋城银行的企业文化为指导,在国家级贫困县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走出了一条小而精、小而美的村镇银行发展之路。他们用持续盈利的能力证明,肩负精准扶贫任务的村镇银行也能实现商业可持续。
草根梦、太行梦、中国梦……圆梦在汗水间,圆梦在奋斗里。汾西县太行村镇银行堪称是向农向小办银行、勤俭亲清办银行、凝心聚气办银行的典范。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