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guoxiaokang
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滚动播报: 中国政府网    新华网    人民网
高端在线  
习近平对进一步做好“四好农村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习近平主持会 ...
李强:扎实做好"三夏"工作确保夏粮丰 ...
从“小家”到“大国” 习近平引领家庭 ...
丁薛祥: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
李强:高质量做好支持"两重"建设各项 ...
刘国中到农业农村部调度部署“三夏” ...
调研报告  
全国政协“改进校园餐食管理”调
全国政协监督性调研组来湘调研精准扶 ...
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李惠东到洛宁 ...
全国政协就脱贫攻坚工作在山西省调研 ...
全国政协“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 ...
民革中央重点调研聚焦“一带一路”西 ...
杨培森在江西赣州调研行业对口帮扶工 ...
聚焦三农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绵阳市狠抓“四个调” 推进农业供给侧 ...
立足"三农"服务城乡百姓 ...
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
精准扶贫 深耕“三农” ...
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助力农业现代化 ...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守住三条底线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高端在线

徐绍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新完善宏观调控

时间:2017-12-19 人阅读 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

  科学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这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宏观调控工作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宏观调控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历史新方位,作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引领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在这一进程中,宏观调控工作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党中央经济政策框架,不断创新、持续完善,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把认识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作为宏观调控的大逻辑,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宏观调控牢牢把握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能转换三大特征,不断调适理念、调适政策、调适方法,强化经济形势监测预测和政策措施预研储备,加强宏观政策组合运用,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宏观调控各项指标符合预期。

  坚持把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宏观调控的根本遵循和工作主线,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针对我国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注重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针对性,不搞“大水漫灌”强刺激,而是紧紧围绕补短板、调结构、促升级,持之以恒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产超二产,需求结构实现了消费超投资。

  坚持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巩固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把该稳的稳住,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市场预期稳定;推动该进的取得明显成效,“三去一降一补”和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宏观调控积累的丰富经验,为持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宏观调控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历史性变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和提炼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牢牢把握我们所处的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牢牢把握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要求宏观调控紧紧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促进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宏观调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推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同时应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努力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发展。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切实增强宏观调控的战略定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战略布署。宏观调控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进行。一是紧紧咬定目标,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风险防控,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二是优化目标路径,既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为促改革、调结构创造良好条件;又要抓住时机持续推进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夯实根基。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健全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宏观调控工作思路必须更多聚焦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强调控目标之间的衔接平衡。一是加强总量性指标和结构性指标的统筹。既防止经济运行大幅波动,保持经济总量平衡;又有效引导各方面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二是加强全国指标和地方指标的统筹。全国指标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为各地因地制宜留出合理空间;地方指标要加强与国家规划计划、宏观政策的衔接,确保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三是加强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的统筹。强化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生态环保指标的刚性约束,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发挥预期性指标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和市场预期。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手段。坚持宏观调控有度,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起来,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一是遵循市场规律,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干预,更多运用价格、税收、利率等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实现调控目标、优化资源配置。二是积极主动作为,近期要围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充分整合各方面资源力量重点突破。三是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快统计体系改革,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为宏观调控提供支撑和保障。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不断创新思路、完善方式方法,努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国家发展规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和中长期发展目标,必须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进实施。一是强化规划引导约束。增强国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对公共预算、国土开发、资源配置等政策措施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二是健全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统筹管理,构建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相互协调的发展规划体系,强化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对总体规划、地方规划对国家规划的支撑,提升规划的系统性。三是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在对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和终结评估基础上,再组织开展年度监测评估,强化国家战略在各层面的统一落实,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健全宏观调控政策体系。把握我国供求关系的深刻变化,更好发挥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政策工具的支撑作用,构建更加有效有力的宏观政策体系。一是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平衡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健全地方税体系。加大财政支出优化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保障调结构、促改革、补短板、惠民生等重点领域支出需要。持续推进减税降费,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二是提高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三是优化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的政策组合。把握消费转型升级的新趋势,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强化投融资政策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好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促进政银企社结合,扩大有效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增量资本产出率。进一步放宽准入、提升服务、改善环境、强化监管,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五是精准实施产业政策。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统筹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本提升、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大投入支持和制度政策保障力度,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六是创新完善区域政策。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为引领,持续推进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优化“四大板块”和城乡协调发展,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挥国家级新区等创新发展龙头的引领示范效应,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综合协调,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制定和政策手段运用机制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前瞻性、灵活性和协同性,促进多重目标、多种政策、多项改革平衡协调联动。一是部门层面的协调。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加强对政策时序、边界、方向、目标的协调,实现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投资等政策的优化组合,形成调控合力。二是中央和地方层面的协调。中央层面要搞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地方实际,最大限度调动地方积极性;地方层面要强化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执行和传导,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响应和实现宏观政策意图。三是国际层面的沟通协调。以更加宽广的全球视野,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沟通协调及国际经济规则调整和构建,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

  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预期。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是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处置。强化底线思维,建立健全风险识别和监测预警体系,重点提高财政、金融、房地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防控能力,坚决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二是提升服务监管水平。密切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主动优化服务、创新监管,明规矩于前、寓严管于中、施重惩于后、存包容于严,为新兴生产力成长开辟更大空间。三是强化社会预期管理。把预期管理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可预期性,用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稳住市场预期,用重大改革举措落地增强发展信心。

  登录 / 免费注册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最新评论
 
  •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人才招聘 | 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 2012-2025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射击场路 邮箱:xiaokangyanjiuhui@163.com
备案号:京ICP备12030029号-4
  • 中国小康建设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