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战争研究新境界,是军队主责主业的具体展现。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和国际地区安全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军队做实研战课题,夯实胜战根基。
●开创战争研究新境界,关键是在战争研究创新上求突破。这要求注重体系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作战对手,聚力自主创新,致力破解未来战争面临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
●开创战争研究新境界,必须找准立足点,把握方向标,紧盯强军胜战的重大需求,面向实战、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开拓创新。
党的十九大明确强调确立习近平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强军思想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进入新时代,要走实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作战体系,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使命任务,必须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指导,奋力开创战争研究的新境界。
正视现实挑战,强化研战胜战的核心职能
开创战争研究新境界,是军队主责主业的具体展现。战争形态加速演变和国际地区安全的严峻挑战,迫切要求军队做实研战课题,夯实胜战根基。
应对安全挑战的现实课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新的复杂深刻变化,国际安全形势总体稳定,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大国战略竞争和权益博弈日趋激烈,地缘安全环境风险变数较多,国际反恐、军备竞赛、核武扩散、领土争夺、思潮交锋等热点复杂多变,不确定性、联动性、综合性凸显。随着中国快速崛起,西方大国加紧对我遏制围堵和分化西化,个别周边国家蓄意挑起陆海争端,海外安全风险集中显现,新型领域安全威胁不断显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安全危机、战争风险增多,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发展利益和政治社会安全面临新挑战。要应对安全挑战,就必须实时掌控安全情势,准确研判战争风险,搞透潜在对手,为应对危机和打赢战争提供可靠的超前准备。
适应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的紧迫呼唤。目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世界军事革命的影响持续扩大,亚太地区军备竞争态势增强,围绕战略主动权争夺更加激烈。世界主要国家积极调整国家安全战略和军事战略,重塑军事力量体系,抢占战略制高点,智能化战争正由理论预见向实战形态加速演进。新军事革命发展的强劲趋势,要求我们密切关注战争新走势、探讨战争新观念、研究战争新方法、发展维护和平、打赢战争的新手段。唯此,才能站上世界新军事革命潮头,始终保持与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战略能力。
实现军事理论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一流的军队必须有一流的战争理论。近年来,美军先后提出“网络中心战”“空海一体战”“第三次抵消战略”“混合战争”,俄军提出“非核遏制战略”“战略性空天战役”“国家信息安全学说”“海洋学说”等理论,反映了世界军事强国抢占军事制高点的战略设计。我军要实现军事理论现代化,必须在战争研究上确立起超越意识和引领意识。但现实是,当前战争研究还不同程度存在与部队脱节、与对手脱节、与战场脱节问题;加上我军几十年没有打过仗,对信息化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认知不多不深,“两个能力不够”问题依然突出。站在国防和军队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军队必须确立起研战胜战的紧迫意识。
把握重点关键,破解未来战争面临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
开创战争研究新境界,关键是在战争研究创新上求突破。这要求注重体系设计,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作战对手,聚力自主创新,致力破解未来战争面临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
在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中透析战争走势。认识和把握未来战争的动因、类型和时机,是战争研究的首要问题。做到这一点,需要透过乱象纷呈的世界,跟踪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动向,紧盯地区冲突和周边热点问题的复杂形势,关注国土安全、新型领域安全、核安全等隐患,警惕各种力量乱中求变、乱中谋利及大国权力和利益再分配的斗争,深入研究针对我国或可能把我国拖入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的因素,研究新时代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军事摩擦、武装冲突甚至战略意外,以及由此引发的不同规模的战争,做好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军事斗争准备。
在民族复兴的大目标下研究战争运用。深刻认识和把握战争与国家发展目标的关系,是战争研究的政治要求。战争从来都是政治的继续,是实现国家政治目标的手段。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要求战争研究必须把握政治与军事的主从关系,研究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要把政治对战争的影响和制约作为重要课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目标下,既要研究打赢战争的战法手段,又要研究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战争的对策方略,在打与不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等重大问题上,拿出符合政治要求的战略筹划,确保战争决策和手段运用不出现战略性失误,充分发挥好军事手段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保底作用。
在战争演变的大趋势中把握战争规律。搞透现代战争特点规律和制胜机理,是战争研究的认识根基。进入新时代,要求战争研究紧跟战争形态向体系化、智能化快速迈进的历史进程,统筹传统安全领域和新型安全领域军事斗争,把战争规律的研究推向新境界。深入研究战争一般制胜机理的新变化,针对现代战争多维战场空间融为一体、时间要素不断升值、以精锐力量实施精确作战、作战指挥日趋扁平化等新特点,探讨体现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体系作战要求的方法路径,在依理谋战、遵规施战上取得新突破。深入研究履行使命任务特殊制胜机理的新表现,把战争一般制胜机理与我军履行使命任务的特殊条件结合起来,围绕不同的战争和作战目标,探索特殊制胜机理,找准谋战胜战的对策方略。
在自主作战的大前提下深化战争指导。研究打赢战争的方法途径,是战争研究的关键任务。战争指导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要致力创新军事战略理论,研究战略目标对军事战略能力的需求,完善重大安全领域军事战略、战区战略、军种和武警部队发展战略,探索保证国家利益安全的新思路新举措;致力创新联合作战理论,研究作战概念、作战指导和作战方法,创新作战指挥和作战保障,面向一体化联合作战背景下各战略方向、作战样式、作战行动以及联合应急行动,探索形成“以能击不能”的战法对策,构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联合作战理论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致力创新作战需求、战时政治工作和后勤装备保障理论,在跟踪中探讨应对之策,在比较中大胆“师夷长技”。
在科技博弈的制高点上拓展战争手段。把人类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战争手段,是战争研究的永恒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核心战斗力。现代战争,实际已成为军事科技魔道相争的战略博弈。这要求我们高度重视研究新技术的战争效用,用先进理念引领军事技术发展,保持战争理论的时代活力和科技定力;高度重视战争理论研究向装备实现延伸,使战争概念、作战构想、作战指导和作战方法转化为装备需求,保持作战体系的领先优势;高度重视新装备对战争形态和作战方法的影响,全面深化新型作战手段和作战力量的运用研究;高度重视基于最新科技手段的作战样式研究,探讨各种作战形式样式的指导与战法;高度重视基于现代仿真和效能试验技术的作战实验,探讨以科学实验支持理论构想的创新路径,为创新理论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坚持三个面向,开创战争研究的崭新局面
开创战争研究新境界,必须找准立足点,把握方向标,紧盯强军胜战的重大需求,面向实战、面向战场、面向部队开拓创新。
下好战争设计的先手棋。战争设计在战争研究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国防和军队建设各方面工作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引领作用。在世界军事竞争的大棋局中,要谋求未来战争的主动地位,必须尽早预见战争、科学设计战争,着眼实现从跟进、并跑到领跑的转变,努力成为未来战争的洞见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要把握未来科技创新前沿趋向,找准撬动科技革命的支点,洞察能够引发战争形态变革的关键领域、关键方向、关键技术,把握战争发展的科技之源和发展方向;大力加强战争核心概念开发,针对可能的战争行动,分层次、分方向研究制定体系化的作战构想,用体系化的战争设计成果牵引军事斗争准备和装备建设;把战争设计融入战备训练,在训练实践中验证和完善战争设计,形成战争设计与部队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现代战争设计,既要设计好今天的战争,更要设计好明天的战争,特别要防止用今天的对手、今天的理论设计明天的战争;既要考虑战争进程顺利的局面,更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局、僵局、残局,确保战争设计的科学指导和引领作用。
走开理技融合的大路径。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军事理论与军事科技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同创新,已成为突破传统战争研究困境、提高战争研究质量效益的必由之路。要改变理论研究和科技研究二元分立、双轨运行的思维定式和组织模式,把理论引领与科技引领、理论构想与技术实现结合起来,基于科技之变研判战争之变,运用技术原理探索制胜机理;以强军实践重大需求为牵引,合理交叉配置理论和科技研究组织要素,联合编配、统筹使用理论和科技研究力量,努力打造理论大家与技术专家融合的一流创新团队,形成理技合一的战争研究新结构新布局;探索理论和技术全面融合的战争研究新方法,建好联合作战实验环境,科学设计重大理技融合创新工程,通过人机结合、人装结合、虚实结合,检验完善战争理论和作战构想,提高战争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提升战争研究的整体水平。
完善战争研究的新机制。积极探索新时代战争研究的特点规律,总结战争研究的新经验,创新战争研究的新机制。完善小核心、大外围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战争研究的整体合力。完善规划计划主导机制,以需求为牵引、以问题为导向、以融合为路径,细化完善战争研究各领域、各方向发展的路线图施工图;科学配置科研资源投向投量,形成远近兼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战争研究规划计划体系。完善战争研究与作战训练结合机制,把战争研究作为训练的重要环节,加大研究性训练比重,使部队训练成为战争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完善理论探索与条令法规快速转化与促进机制,使战争理论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作战条令法规,打通从理论到实践快速转化、相互促进的创新链路。完善人才管理与激励机制,结合新的战争研究实际,调整完善人才引进、选拔、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激发和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最新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