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个本应回家扫墓的节日里,我留在了服务地和贵州省龙里县龙里中学政教处的老师一行到湾滩河镇的贫困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同时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调查研究。两天的所见所闻,我觉得有必要让更多的人知晓:在社会的最底层有这样的一群人迫切地需要更多爱心人士的关心与支持。
政教处吕老师向村民询问家访学生的家庭住址。
家访第一站
图为受访学生晶晶家的农具和摩托车。
她叫晶晶(化名),苗族,高一年级,家里共4个姐弟,两个姐姐一个弟弟,父母常年在浙江打工,三年级的时候大姐就带着弟弟妹妹一起在家独自生活,自己做饭洗衣,今天家访父亲在家是正好叔叔家盖房子回家帮忙。
图为龙里县湾滩河镇毛尖产区示范园。
家访时,晶晶没在家里,还在山上采毛尖。
家访第二站
图为晓菊的父亲从兜里拿出来的叶子烟(集市上十几元一斤)。
她叫晓菊(化名),苗族,高一年级,有一个读初一的亲弟弟,家里除了需要赡养82岁的奶奶以外,还有一个残疾的叔叔和堂妹,堂妹的母亲已经改嫁,晓菊的妈妈在外务工,父亲在家务农,农闲时也在周边打零工挣钱补贴家用。第一次到家里的时候,父亲还在几公里外的地方务工赚钱,第二次到的时候才刚赶回家。与我们交谈时,父亲拿出了一包叶子烟,用孩子不用的本子在裹纸烟,点火、抽烟。
图为晓菊的父亲抽着纸卷的旱烟。
父亲说:“外面卖的纸烟太贵了,人多的时候,一人给一根,就没了,这个省一些。”
家访第三站
晓丽的家只有一间房子。
她叫晓丽(化名),布依族,高一年级,是个事实孤儿,是我们志愿者教的学生。父亲2014年患病去世,母亲患有智障且已改嫁,有个亲弟弟,却已多年未联系,现在住的地方是刚搬过来的,与邻居的关系很平淡。家里没有田土,房子只有一间房,没有电视,冰箱等家电,只有一个电磁炉用来做饭,但是床铺整理的很干净。
交谈中晓丽忍不住流下眼泪。
孤苦伶仃、家徒四壁用来形容她现在的处境再适合不过。在与我们交谈时,刚坐下没说两句话就忍不住抽泣起来了。这样的处境换成是谁,也很难坚持,又是需要多大心理承受能力,才能懂事如她。
家访第四站
图为小江家的厨房。
他叫小江,布依族,高一年级,单亲家庭,成绩优异。父亲因为喝酒出车祸去世了,母亲在贵阳餐馆做保洁,平时一个人在家做饭,家里的田土承包出去了,粮食全靠平时去集市购买。家里还是古老的木头房子,只有两个房间,邻居是自己的叔叔,可是平时却交集很少,相处并不融洽,和我们交谈时,一直没有笑过,不爱说话。
家访第五站
她叫小红(化名),布依族,高二年级,有一个姐姐和一个读初中的弟弟,姐姐今年20岁,已经结婚嫁人生孩子了。我们去的时候,小红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田里梨田,弟弟在另外一个田里,没有跟我们一起回家。刚到家里,家里十分整洁、干净,爸爸拿出水果招待我们,妈妈已经在厨房里忙着要留我们吃饭。说到要拍合照,妈妈赶紧去家里换了一身衣服,全家笑靥璀璨。
妈妈一直在家,爸爸在农忙时节才在家,农闲时会外出务工赚钱。小红很爱说话,一直在笑,是个很阳光的女孩,我想这一定与她家融洽的家庭关系紧密相关。
志愿者指导小红填写信息。
五个孩子,五个不同的家庭环境,五种不一样的性格特点。五个家庭都有个共同点:家里一定要有男孩,如果之前生的都是女孩,那么就要生到男孩为止,小江家里是只有他一个,多半是因为他就是个男孩了。后来了解到,这边的习俗就是,父母年老后都要跟着儿子一起住,生女儿的话就意味着老无所养,如此的习俗观念,不知苦了多少家庭。五个孩子性格上虽然各有特点,但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成绩优异、学习刻苦努力、懂事早熟。家里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孩子们几乎都是在十岁左右都会自己做饭洗衣,生活自理,对于这样的情况,在他们看来都是习以为常的事情,我却十分惊愕。
根据初步整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填写情况显示:“留守儿童会觉得自己生活的环境周围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考完试,总担心自己的成绩”;“成绩不好时,总是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强”;“在大家面前或被老师提问时会脸红”;“会觉得做决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五个孩子中,他们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内心自卑,不爱讲话,不自信、犹豫不决、心灵脆弱……尤其是事实孤儿晓丽和单亲家庭的小江,他们心理上承受的压力远胜于他们在经济上所面临的困难。所幸的是,我们看到了小红,这个和爸爸妈妈一起快乐生活的孩子。由此可见,父母的关爱、和睦的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下一步,将会对调查问卷进行详细分析,针对农村困境青少年面临的困境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也在此呼吁社会各界的爱心人士可以对这群特殊群体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有意捐助的爱心人士可关注新浪微博“武汉理工研究生支教团”,与博主私信取得联系。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最新评论
|